查看原文
其他

从知到行有多远?

原创 钟武强 传习会 2022-06-08

《大学》传习会

  • 2017年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三鼎(治学、修身、用世)一体的曾氏家学。

  • 国内首个三法(文法、行法、心法)并用传授儒学的传习会。


 


第一次听到“家学”这个概念,约是在1996年的夏天。那时我去浙江衢州孔庙参观,讲解员说,那里的教学分两部分,一部分专门针对孔姓子弟教学,叫家学;一部分是对外姓教学,传播儒家文化。


我很好奇,孔子不是说“有教无类”吗?陈亢问于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子亦有异闻乎?”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什么不同的教诲吗?陈亢想问一下,孔子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教育只传儿子不传学生呢?担心先生是不是还有什么不传之秘,或者看看先生教学生和教儿子是不是一样的教。伯鱼回答说:“未也”伯鱼回答得十分明确,没有开小灶。同时伯鱼想起了两件特别的事情……


曾经有一次,他看见父亲一个人在庭院中站着,生怕影响父亲,赶快小心翼翼地走过。父亲看着他说:学了《诗》吗?孔鲤说:没有学。父亲对孔鲤说:不学《诗》,就不知道怎么说话。孔鲤听到父亲的教诲,立即开始学《诗》。或许,父亲早就想启发儿子学《诗》了,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不然的话,为什么儿子经过庭院的时候,父亲一次又一次地站在那里呢?或许,是父亲巧妙的设计呢!


“学诗乎?”是典型孔老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式的教学方法,父亲问得轻,儿子落得重,父亲问得少,儿子得的多。不学诗,就不知道说话。人要不要说话,会不会说话,你自己去想,至于你学与不学,你自己看着办吧。父亲并没有说:“不学诗,你等着瞧”,“不学诗,就不给饭吃”,“不学诗,爸爸就不爱你了”,“不学诗,就考不起好学校”,“不学诗,就找不到好工作”,“不学诗,就买不起房子”等等。“不学诗,无以言”,父亲没有半点强迫,儿子的学习自动生成。父亲教儿子,从哪里开始?孔老夫子给天下父亲作了启蒙。诗教,久违了。“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后来不久,孔鲤又要经过庭院了,父亲又在那里站着,不知这位老父亲站在那里之前想了多少个晚上:站在哪里好?什么时候站?以一种什么样的姿势站才能让儿子没有一点儿感觉到是在等着教育他呢?如何让儿子感觉到父亲站在那里是一个“偶然”呢?果然,儿子又来了,又是小心翼翼地来了,生怕打搅了父亲,想快步走过庭院。“学礼乎?”,儿子本能地回应:还没有。父亲何尝不知道儿子的学习进度呢!父亲站在一种绝对的现实高度说:“不学礼,无以立


你还没有学礼,你学不学,你要不要在生活中“立”起来,还是你自己去想吧。儿子很受教,立即开始学礼。“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礼教,孔老夫子给儿子强调的第二位的教育,也久违了。父与子,父亲问,儿子答,一问一答,明也,亲也,善也。


孔老夫子给自己的儿子教了什么,陈亢君调查清楚了,十分高兴,发现老先生并没有给他的儿子吃偏饭。本以为孔老夫子会离他儿子近的,而事实上孔老夫子离他儿子是远的,教己之子如教他人之子。“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从陈亢君与孔鲤的对话来看,陈亢君是一位求知欲很强的人,他想了解先生教他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有更多的内容,他也很有办法,不去直接问孔老夫子,而是去问他儿子。如果有更好的宝藏,想必他会用尽一切办法去请教老先生,“学”贵在“求”。


从衢州孔庙回来后,我就开始关注“家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后来发现我国确实有不少家学深厚的姓氏,有的为了保护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不惜隐姓埋名,以使家族文脉不断。


儒家文化在宋朝以后特别是民国以后大起大落的颠簸,儒家文化的基本载体,如家庭中的姓氏祖宗牌位、祠堂、孔子牌位、文庙、私塾等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符号都被贴上了落后和迂腐的标签。本来很亲近的标识,反过来成了冷嘲热讽的对象。儒学从帝王重视的显学,逐渐衰落成小范围、封闭的隐学。


约2012年,格致书院的吴俊老师询访到了曾庆宁(字中一,号老平)先生,他是儒家宗圣曾子的第75派裔孙,是曾氏家学传人,而且在深圳梧桐山讲学,这又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礼失而求诸野”,野,在民间,在山林,在家族,在心间,在道上。经过徐林茜老师的具体衔接,我于2014年夏天,专程上深圳梧桐山,到曹世锋同志创办的佑生书院拜访了曾庆宁先生。


这一次向曾先生请教曾氏家学,一共住了五天,每天上午九点到佑生书院向曾先生请教一个至三个问题。曾先生以极大的耐心给我介绍了他们家学三重门法的基本内容,治学、修身和用世三鼎合一,文字门、行事门和心意门三门相随,文法、行法和心法三法并举,等等。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曾先生关于知和行的关系的观念对我启发很大。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一知就去行,即知即行,学了就用,有的用好了,有的用不好,有时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曾先生特别强调在知与行的关系之间有一个“修身”的环节,这看似不重要的观点,却促使我对知与行的关系有了不同的认识。


知与行之间到底有多远?如果不经过修身这个中间环节,知与行之间的距离可能近可能远,也可能遥不可及。可是,知与行的矛盾在知、修、行三者合一之中得到善解,通过“修身”这一环节,“知道”与“行道”之间的“通道”相对平稳些,其中的不确定性相对减少了。


曾庆宁先生的三鼎家学中,充分用儒家的话语来说明儒家的经典,《大学》三十题,正本清源,用儒解儒,一以贯之,坚定的儒家信念,启发式的儒家话语,严肃中活泼,活泼中庄严。


儒礼、《大学》礼法、正坐、中立、中式手等等修身方式,让我体会到了曾氏家学对儒家文化道统的传承。曾先生说,曾氏三鼎家学,是儒家三鼎之学,亦是人生三鼎之学。


曾氏三鼎学中强调的人生五修,小儿修安,少年修诚,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年修得,修内达外成于中。特别是小儿“安”,外修安全,内修安详,对当今的蒙童教育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从2014年起,在深圳正源文化蒲道良、刘芳夫妇的协助下,我每年邀请曾庆宁先生来湖南讲学,先后在长沙理工大学、湖南中华文化学院、湖南书香文萃、湖南五维智慧建筑、益阳、株洲等单位讲学。曾氏家学正在日益让更多的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和企业家受益。


钟武强

2017年12月11日,写于湘潭·咸熙堂

2017年12月12日,修改于长沙·时雍私塾


三鼎斋随笔(三):大哥与二哥

三鼎斋随笔(二):不信鬼神的外婆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欢迎关注 I  一起传习


阅读原文—“大学传习会”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